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健康

振动对职业健康的危害切勿忽视

文章栏目:职业健康 来源:职业病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分为局部振动(local vibration 或segmental 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这两种振动无论是对机体的危害还是防治措施方面都迥然不同。

1.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又称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接触机会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的作业。

2.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接触机会常见于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或在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等)上的作业。

(二)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个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局部振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局部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三)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Segmental Vibration Disease)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

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手部的症状是麻、痛、胀、凉、汗、僵、颤。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临床检查有手部痛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减退。前臂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局部振动病的重要且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以寒冷为诱因的间歇性手指发白或发绀。严重者还会出现骨骼、肌肉和关节的改变。

(四)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本身的特性

(1)频率 人体能够感受得到的振动频率在1-1000Hz,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动全身作用时,主要影响前庭和内脏器官;而当局部受振时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高频率(40-300Hz)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

(2)振幅 在一定的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并使内脏移位。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其作用。

(3)加速度 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频率越高,从接触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2.接振时间

接振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3.体位和操作方式

对全身振动而言,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强制体位如手持工具过紧、手抱振动工具紧贴胸腹部时,使机体受振过大或血循环不畅,促使局部振动病的发生。

4.环境温度和噪声

寒冷和噪声均可促使振动病的发生。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均可增加作业负荷和静力紧张程度,加剧对人体的损伤。

(五)预防措施

振动的预防措施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即消除或减弱振动工具的震动,限制接触振动的时间,改善寒冷等不良作业条件,有计划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采取个体防护等项措施。

1.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

是控制噪声危害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工艺改革尽量消除或减少产生振动的工艺过程,如焊接代替铆接,水利清砂代替风铲清砂。采取减振措施,减少手臂直接接触振动源。

2.限制作业时间

在限制接触振动强度还不理想的情况下,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

3.改善作业环境

是指控制工作场所的寒冷、噪声、毒物、高气湿,特别是注意防寒保暖。

4.加强个人防护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的手套。

5.医疗保健措施

就业前查体,检出职业禁忌证。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手振动危害的个体,及时治疗和处理。

6.职业卫生教育和职业培训

进行职工健康教育,对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尽量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用成分。

7.卫生标准

国家对局部振动作业制定了卫生标准,标准限值的保护率可达90%。所以通过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也可预防振动危害。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