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健康

氯乙烯生产存在哪些职业健康危害

文章栏目:职业健康 来源:职业病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氯乙烯

CH2=CHCl 分子量 62.5

1.理化特性

氯乙烯 (vinyl chloride,VC)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略有芳香味,在12~140C时为液体,沸点为-13.9 0C,蒸气压403.5kPa(25.70C),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时的爆炸极限为3.6%~26.4%(容积)。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极易溶于乙醚、四氯化碳。

2.接触机会

(1)氯乙烯主要作为制造聚氯乙烯的单体。

(2)可与丙烯腈、醋酸乙烯、偏氯乙烯等制成共聚物,用作绝缘材料、粘合剂、涂料制成合成纤维、薄膜。

(3)可以作为中间体或溶剂。

(4)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在转化器、分馏塔、贮槽、压缩机及聚合釜内清洗或抢修时,接触氯乙烯浓度最高。

3.毒理

氯乙烯蒸气主要经呼吸道吸收,液化可经皮肤吸收。

目前认为氯乙烯是通过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进行代谢的。在该酶的作用下,氯乙烯氧化为有高度活性的中间代谢物环氧化物 — 氧化氯乙烯 (CEO),氧化氯乙烯可自发重排 (或经氧化)形成氯乙醛 (CAD),这些中间活性产物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催化下,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S-甲酰甲基谷胱甘肽 (S-formylmethyl glutathione)。随后GSH分子中的谷氨酸与甘氨酸分离,结合物水解,形成S-甲酰甲基半胱氨酸 (S-formylmethyl cysteine)由尿排出; 或经进一步氧化后形成N-乙酰-S-(2-羟乙基)半胱氨酸经尿排出。氯乙醛可在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氯乙酸 ,部分经尿排出,部分氯乙酸与GSH结合并进一步氧化分解为CO2,并形成硫代二乙酸 (thiodiacetic acid),经尿排出。如教材(图4-8)所示。

4.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主要为麻醉作用,(人麻醉阀浓度为182g/m3)。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 :有眩晕、头痛、乏力、恶心、胸闷、嗜睡、步态蹒珊等。重者发生短时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2) 慢性毒性。氯乙烯长期吸人试验可诱发大、小鼠肝血管肉瘤及肝、肾、 肺、乳腺等肿瘤。氯乙烯为人类致癌物。有关氯乙烯致癌机制还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氯乙烯的活性环氧化中间代谢物-氧化氯乙烯为双功能烷化剂。可直接与体内大分子物质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并可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 氯乙烯为双功能烷化剂。可直接与体内大分子物质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并可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慢性中毒的主要表现 :如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雷诺综合征、周围性神经病、肢端溶骨症、肝脾肿大、肝功异常、血小板减少等。有人将这些症状称为"氯乙烯病。或有人将这些症状称为“氯乙烯病”。或“氯乙烯综合征”。长期接触高浓度氯乙烯单体的清釜工可发生肝血管肉瘤,但较为罕见。

5.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原则

①急性中毒。根据短时间内大量吸人氯乙烯的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调查及患者出现以麻醉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急性氯乙烯中毒诊断并不困难。

②慢性中毒。根据长期接触高浓度氯乙烯职业史,健康检查及现场劳动卫生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疑有肢端溶骨症者可作手指x线摄片。氯乙烯所致肝病应与病毒性肝炎作鉴别。

(2)处理原则

① 急性中毒。轻症中毒患者应及时脱离现场,吸人新鲜空气,采取对症治疗 恢复较块。重度中毒时急救措施与内科急救相同。

②慢性中毒。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注意营养,适当休息、给予保肝治疗,有肝病或肢端溶骨症者应及早调离。

6.预防措施

(1)氯乙烯生产车间应做好设备及管道的密闭,加强通风,减低车间空气中氯乙烯浓度。聚合反应容器使用夹套水冷却装置,防止聚合釜内温度骤升及氯乙烯蒸气大量逸出。加强设备维修,做好防爆措施,防止氯乙烯气体外泄。

(2)在聚合釜出料和清釜过程,工人进釜之前必须先进行釜内通风换气,或用高压水或用无害溶剂冲洗,并经测定釜内温度和氯乙烯浓度合格后,穿防护服和戴通风式面罩,在另一人的监督下,方可人釜清洗。为防粘釜及减少清釜次数和清釜时间,可在釜内壁涂以“阻聚剂”。

(3)作业工人定期体检,每年1次,对接触浓度高者应每1~2年作手指X线检查,

并查肝功能。凡有精神、神经疾病,肝、肾疾病及慢性皮肤病患者,不宜从事氯乙烯作业。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