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汽车的保有量呈上升趋势,国内加油站和成品油库数量及其库容也相应地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 年,全国已有加油站10 万座,成品油库接近5 300 万m3,更有预计,到2015 年,我国成品油库库容将达到7 800 万m3。在此背景下,油库及加油站的从业人员可超过100 万人。众所周知,国内油库及加油站作业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缺乏有效监管,自动化程度不高,致使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弥漫着多种有毒气体的环境中,且作业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职业病危害因素将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
经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1],油库及加油站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苯和噪声。我国已将溶剂汽油[2]和苯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汽油和苯中毒已列入法定职业病范畴。资料显示,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美国毒物与疾病登记署(ATSDR)为了避免汽油对公众的危害,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汽油污染空气的法规和相关数据[3],而对加油站工人的关注则更侧重于人身安全[4]。结合本单位完成的某地区油库及某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包括溶剂汽油、苯、噪声的检测检验结果,对油库及加油站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2 对象及方法
2.1 对象
某油库担负着中石化所属市区及周边县区加油站的成品油供应,每日发油量很大。中石化某加油站位于市中心主干道,平均每日加油车辆超过1 000 辆,具有一定代表性。以油库、加油站的作业工人为采样对象,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采样。
2.2 检测方法
该项目的检测依据下列标准进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2.3 判定标准
检测检验结果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等标准进行判定。
3 结果
3.1 苯及溶剂汽油浓度检测结果见表1、油库及加油站作业人员中发油工及加油工2 个工种接触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而3 个工种接触溶剂汽油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2 噪声检测结果见表3
油库及加油站作业岗位中只有司泵工1 个工种岗位等效声级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余工种岗位均合格。
4 讨论
汽油[5]是一种混合烃类,对人体危害较大,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脂溶性,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蒸气形式存在,对神经系统有较高的亲和力和毒害作用,并对皮肤具有去脂作用[l]。汽油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吸入后,麻醉中枢神经系统,并对中枢及末梢神经产生毒害作用,同时对骨髓造血机能也可产生不良影响。急性中毒[6]时,表现为麻醉症状,精神恍惚、步态不稳,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咳嗽等,吸入高浓度汽油后,重症者可很快出现昏迷、抽搐、肌肉痉挛、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症状;慢性中毒[6]时,轻者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情绪波动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感觉异常,出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痛、触觉减退及腱反射减弱和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软,神经-肌电图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皮肤接触汽油可致干燥、皲裂,出现角化性皮炎。妇女对汽油较敏感,除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月经异常、周期紊乱等。
油库及加油站作业工人接触的主要是汽油蒸气,尤其在夏季,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大量汽油蒸气的挥发易造成中毒事件。长期反复接触较高浓度的溶剂汽油,可致皮肤角化、皲裂、黑变病、指甲病变等。汽油中通常会加入苯,可以增加抗震爆强度、减少发动机零件的损耗。苯[7]是高毒物质,在汽油中占0.2% ~ 20.0%,且为人类确认的致癌物。苯引起的白血病已列入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录。短期内吸入大剂量含苯汽油蒸气会引起以中枢神经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慢性苯中毒则引起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长期反复接触高浓度苯可引起职业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
噪声的危害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具有渐进性、潜伏期长、低毒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同时噪声对神经系统、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等也有较大的损害。对照上述检测检验结果,油库及加油站检测的3个工种中,发油工和加油工2 个工种接触苯浓度超出了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最高达11.8 mg/m3,超标率达66.7%。溶剂汽油虽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但浓度偏高,最高为236.8 mg/m3,已经非常接近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合现场分析超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该油库及加油站的日发油量大,作业人员工作强度大,尤其加油站的作业人员一般工作时间为12 h,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时间长;2) 油库发油台及加油站都为半敞开式建筑格局,但油库发油台未设置油气回收装置,临近加油站周边都是高层建筑,影响了空气流动,继而阻碍了油气的逸散。噪声检测中,4 个工种中仅司泵工岗位噪声等效声级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超标率达25.0%。分析原因:1)油库卸油工、发油工以及加油站加油工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噪声源主要为汽车,有间断性、流动性大的特点;2)司泵工巡检的环境噪声源主要为泵,特点是动力大、振动性,另外由于泵房的设备没有采用基础隔振措施,导致泵房噪声较高。
此外,油库及加油站的作业现场没有设置警示标识和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说明卡,作业人员缺乏相关职业卫生知识和防护意识。油库作业人员虽配发有防毒面具,但作业时大多未佩戴,且部分面具的滤毒罐已超过有效期。针对油库及加油站苯浓度超标及噪声超标,我们提出以下防控措施建议:
1) 对作业人员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新进员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危害防护意识,使其了解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自觉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2)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的要求,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和告知卡,内容可包括有毒物品的通用提示栏、有毒物品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应急处理、救援电话和职业卫生咨询电话等。在职工经常活动的办公区域设置职业卫生教育专栏,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的公示栏。
3) 完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和使用制度,督促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佩戴防毒口罩,戴手套、减噪耳塞等),尤其巡检工进入高噪声区时,应佩戴防噪耳塞。
4)将油库发油鹤管口与加油站加油机口进一步密闭,油库应安装全密闭装卸油系统,使油车在装油过程中装油口与发油平台上装式全密闭鹤管紧密吻合,产生的大量油气通过回收装置回收到油库的油罐内。
5)确保管道、阀门、法兰等设施完好,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6)调整工作班制,减少加油站职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
7)制定针对汽油泄漏、扩散、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一定数量的呼吸器等应急救援装置。
8)泵房等噪声较大的场所,设备设施采取基础减震等方式,减少噪声危害。油库及加油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引起企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企业不但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还不能忽视企业另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应该提供一个健康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隐患,以避免工作中发生事故继而危害到员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