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碳-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二硫化碳; Carbon disulphide; Carbon bisulphide; Carbon disulfide; CAS:75-15-0

理化性质

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易挥发的液体。纯品无异臭,但工业品具有坏萝卜样臭味。分子式C-S2。分子量76.14。相对密度1.2632(20/4℃)。熔点-110.8℃。沸点46.5℃。闪点-30℃(闭杯)。自燃点100℃。蒸气密度2.64。蒸气压53.32kPa(400mmHg28℃)。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3~50% 。略溶于水(20℃水中溶解度0.294%); 与乙醇、乙醚、氯仿、苯、CCl4、油混溶。由于杂质存在对某些金属有轻度腐蚀性。遇热、明火、火花或摩擦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放出硫氧化物。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接触机会

主要用于制造粘胶纤维和硫化橡胶,以及制造四氯化碳、防水胶、光学玻璃、医药、农业杀虫剂等。由于CS2对金属和木质都有腐蚀作用,故生产设备易受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可逸出不同浓度的CS2。CS2由硫的蒸气与燃烧的炭作用而制得,故在制造过程中,也可有大量CS2蒸气逸出,若防护不当可发生中毒。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四川成都化纤厂、重庆东风化工厂、上海电化厂、保定化学纤维厂、山东省博山硫磺厂、上海第一化学纤维厂、上海第十二化学纤维厂、江西省化工实验厂、北京南口农场化工厂、辽宁本溪郑家屯化工厂、湖南益阳江南化工厂、山东淄博红旗化工厂、辽宁辽阳电化厂、本溪市化工厂、大连玻璃钢厂、辽阳化学厂、丹东化学纤维厂、大连保温材料厂

侵入途径

挥发性高,空气中可达较高浓度。接触者以呼吸道吸入为主。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 LCLo:4000 ppm/30M; 2000 ppm/5M; LDLo: 186 mg/kg(男性,途径不祥)。

大鼠经口 LD:>505 mg/kg; 吸入LC50: 25 gm/m3/2H。小鼠经口LD50: 2780 mg/kg; 吸入LC50:10 gm/m3/2H。兔经口LD50: 2550 mg/kg。

低毒。本品自肺很快吸收。部分以原形物自呼吸道排出。大部分经体内代谢以无机硫酸盐及其他硫化物形式随尿排出,可能有极少部分随汗液排出体外。

尿中测定CS2的代谢产物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含量可作为一项接触指标,有参考意义。密切接触者可达5mg/gCr以上。对于印证临床表现有一定意义。

无论对人或对动物,CS2碳选择性地损害中枢及周围神经,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由于急性血管痉挛,致使延脑内重要生命结构丧失功能或发生障碍。其代谢产物可与微量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多种酶系统或辅酶受到影响,以致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

空气中CS2浓度达6000~10000mg/m^3时,半小时后即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出现躁狂症样兴奋激动,以致昏迷。浓度为1000mg/m^3时,经数小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病、视力障碍与精神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的主要受损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中毒发生于意外事故和高浓度环境下短时间内吸入大量二硫化碳蒸气。轻度中毒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记忆力减退、感觉减退。较重者有欣快感、失眠或嗜睡、共济失调。也可有精神症状,出现兴奋多语、喜怒不定、易激动、动作增多、思维奔逸、夸大、情绪高涨等; 有的于兴奋激动的同时,出现哭泣、懒散、思维贫乏、多疑妄想、言语思维不协调、感觉综合障碍等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也可发生截瘫或视力障碍。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及视网膜病变等。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表现为谵妄、躁狂、强烈兴奋,有时突然抑郁、意识丧失、陈发性抽搐等。

经抢救恢复后,部分患者可遗留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变化或周围神经病。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改变,部分病人可出现一过性的肝、肾损害。尿TTCA测定可作接触指标。

根据密切接触史、短时间内出现的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点。参考现场卫生学调查,除外类似表现的疾病,综合分析,诊断不困难。

处理

中毒患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污染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误服,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严重者的治疗参见<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无特效解毒剂。

根据动物实验中给富含VitB6饮食和谷氨酸药物治疗亚急性二硫化碳中毒获得一定结果。但对其疗效评价尚无一致意见。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我国MAC 10 mg/m^3(皮); 美国OSHA PEL-TWA 12mg/m^3,STEL36 mg/m^3

危规:GB3.1 类31050。原铁规:一级易燃液体,61153。UN NO.1131。IMDG CODE 3026页,3.1 类。副危险6.1 类。

参考文献

[1]Kruse A,et al.Carbon disulphide poisoning. J Soc Occup Med 1982; 32(1):44.

[2]毛乾荣.二硫化碳中毒的发病机理.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 7(4):200.

[3]马兆杨.二硫化碳的代谢产物2-硫代-4-四氢噻唑酸的合成.卫生研究1988; 17(1):7.

[4]Rosier J. Relation between the iodineazide test and TTCA test for exposure to carbon disulphide. Br J Ind Med 1984; 41(3):412.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