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萘胺-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1 编号

ICSC编号:

CA号:

RTECS号:

UN编号:

EC编号:

IMDG规则页码:

危险货物编号:

2 名称

 中文名称:乙萘胺;β-萘胺

 英文名称:β-Naphthylamine 2-Naphthalenamine,2-aminonaphthaline

3 理化特性

化学式:C10H7NH2

分子质量:143.18

性状:无色或粉红色片状结晶体

沸点:306.1℃

熔点:110.2℃

相对密度:1.061(98/40℃)

蒸气压:

挥发性:

溶解度:不溶于水,溶于醇、醚和苯。

闪点:

自然温度:

爆炸极限:

油水分配系数:

4 危险性

5 毒理

为职业性膀胱癌致癌物。急性中毒主要是本品经吸入,也可经胃肠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引起轻微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或接触性皮炎。

5.1 急性毒性:大鼠径口LD50727mg/kg,小鼠腹腔注射MLD200mg/kg。对人经口的致死量约为10g。

5.2 慢性毒性:

5.3 诱变性:体内细胞遗传方面发现啮齿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阳性。另外发现有致小鼠淋巴肉瘤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

5.4 致癌性:接触乙萘胺者膀胱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61倍。接触乙萘胺到形成膀胱肿瘤的诱导期很长,平均为16年。国外报道,最长者40年,最短者半年,一般为15-20年。发病机会与接触毒物的程度、时间、工作条件和防护等有关。有人观察到接触工龄>6个月以上,有18%得膀胱肿瘤。接触工龄长达30年以上,则71%得膀胱肿瘤。

5.5 致畸性:

5.6 体内转归:萘胺在体内转化,先在胺基的氮为发生羟化,然后重排成为邻羟基萘胺。萘胺进入体内后,小部分以原形式由尿排出,大部分则转变为羟基衍生物。此外,尚有酯亚胺类衍生物等。这些代谢产物都可能有致癌作用。

5.7 中毒机制

6 临床

6.1 临床表现

萘胺引起的膀胱肿瘤其临床表现与非职业性者相似。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无痛性血尿或镜下血尿,血尿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血尿可发生在早期也可在晚期出现。如果肿瘤继发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等。尿脱落细胞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膀胱镜检查可鉴别赘生物为良性的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职业性膀胱癌好发年龄为40-45岁,较普通人早10-15年。

此外,反映接触部位出现轻微红斑、丘疹等,伴疮痒、烧灼或轻微疼痛感。并能导致轻微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6.2 诊断

职业接触萘胺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及尿沉渣脱落细胞检查。如果尿中有较多红细胞或发现肿瘤细胞,应及早作膀胱镜检查,以便早期出现、诊断。

6.3 早期诊断有利于肿瘤的临床根治。一旦确诊,应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或电灼疗法,以及中间医结合辅助治疗。由于肿瘤有复发倾向,对已活病人要进行定期随访,定期检查尿中脱落细胞,必要时作膀胱镜复查。

7 预防

7.1 接触控制

①工艺改革:如用1-磺酸乙萘胺代替乙萘胺等。

②设备更新:生产设备应严格密闭,防止有毒蒸气和粉尘的外逸,辅以必要的吸尘排气设备。

③净化尾气:吸出的粉尘和气体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到大气。

7.2 就业禁忌证: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及接触性皮炎者均不宜从事本作业。

7.3 监护性体检:

应作就业前体检,包括详细的内科检查,尿常规及尿沉渣肿瘤细胞检查。对以往和目前接触毒物的工人要定期进行上述内容的体检。

7.4 个人防护及作业防护

鼓励接触工人多饮水以促进毒物尽快排泄,减少对膀胱的刺激。有人建议口服氯化钙或氯化铵等,促进胺成为胺盐而易溶于尿中排出。

8 标准

9 中毒病例

10 多人中毒事故

11 参考文献

见萘胺节

(邹建华)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