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标识
中文名: 丙酮氰醇; 丙酮合氰化氢; 2-羟基异丁腈; 2-甲基乳腈
英文名: Acetone cyanohydrin; 2-hydroxyisobutyronitrile; 2-methyllactonitrile
CAS号: 75-86-5
RTECS: OD9275000
分子式: C4-H7-N-O
理化性质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分子量85.10。熔点-19℃。沸点95℃。闪点63℃。相对密度0.932(19℃)。蒸气密度2.95g/L。蒸气压0.11kPa(20℃)。易溶于水和常用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和二硫化碳。本品易分解成氰化氢和丙酮。不宜储藏太久并且要置放在阴凉的地方。
危险性
接触硫酸会引起爆炸,遇热或火焰可致轻度燃烧
接触机会
本品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2-甲基异丁酸乙酯、偶氮二异丁腈、杀虫剂及金属分离提炼剂。
国内主要生产厂家: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上海高桥石化总公司,抚顺石化公司,上海勤工化工厂。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
毒理学简介
大鼠经口LD50: 18650 ug/kg;吸入LCLo: 63 ppm/4H。小鼠经口LD50: 1898 ug/kg;吸入LC30: 70 mg/m3/2H。兔经皮LD50: 17 uL/kg。
高毒。本品具有氰化物的特异作用,即能析出氰离子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蒸气和液体对皮肤和粘膜均有刺激作用。
大鼠吸入含0.25% HCN的本品饱和蒸气1~2min后死亡,中毒动物可出现呼吸困难、侧卧、痉挛,最后呼吸停止而死亡。兔涂皮50mg/kg,未引起死亡,涂皮100mg/kg,在5~180min后均死亡。兔眼内滴入1滴即可致死。
本品进入体内后经代谢分解为丙酮和氢氰酸,故其毒作用与氢氰酸相似。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参见<氢氰酸>,其潜伏期可略较氢氰酸中毒为长。
皮肤或眼接触可引起灼伤。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
本品在碱性溶液中或遇热时可很快分解形成丙酮和HCN,注意后者所致的中毒。
处理
参见<氢氰酸>。
事故案例
国内报道,1991年4月19日某化工厂运输丙酮氰醇时泄漏,1人全身被丙酮氰醇污染,急用清水在现场漱口,不久便昏到在地,约10分钟后被人救出现场。转送途中连续吸亚硝酸异戊酯3支。此时,患者昏迷不醒,瞳孔散大至7mm,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呼吸困难。15分钟后被送至某化工厂卫生科后立即吸氧,脱去污染衣服,清洗全身皮肤,随后静注50%硫代硫酸钠60ml,肌注抗氰急救针(4-DMAP)2ml及静滴5% GS 500ml、维生素C等,约80分钟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后送市职业病防治院进一步治疗。事故现场处理用1000kg硫代硫酸钠溶解于热水后中和丙酮氰醇。
国外报道,工人在蒸馏本品时意外将液体溅在室内,立即形成气体。冷凝物内含20%氢氰酸和丙酮。该工人及其同事在15min后感软弱无力,1小时后到达医院。其中1例死亡,余者于次日完全恢复。
国外报道,1例因本品淋湿面部及衣服而发生呕吐、呼吸困难、昏迷。事故后10min发生强直-阵挛性痉挛。经洗胃、输血、给氧等治疗无效而死亡。本品的密度为0.927~0.930,含游离HCN 0.007%~0.7% 。尸解见眼结膜瘀斑,口腔及内脏有明显苦杏仁气味。显微镜下见心、肺、肝、肾静脉充血。用豚鼠作皮肤接触吸收试验,结果与上述情况相似。
参考文献
[1] Krefft S. Poisoning in men and animals due to acetone cyanohydr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ercutaneous toxicity of aceto cyanohydrin. Archivfuer Gewerbepathologie und Gewerbehygiene 1955;14(2):110~116
[2] 夏猛等.一次丙酮氰醇外漏事故的调查.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10(6):376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