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丙烯腈; 乙烯基氰; 氰基乙烯;  Acrylonitrile;  Propenenitrile;  Vinylcyanide;  Cyanoethylene;  AN; CAN; CAS:107-13-1

理化性质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特殊杏仁味。分子式C3-H3-N。分子量53.06。相对密度0.806(20/4℃)。熔点-82℃。沸点77.3 ℃。闪点-1.11℃(闭杯)。自燃点481.11℃。蒸气密度1.83。蒸气压13.33kPa(100mmHg22.8℃)。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可燃限3.05~17% 。与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水中溶解度7.35%(20℃)。腐蚀铜和铜合金,穿透皮革,高浓度腐蚀铝。接触光或过量热引起自发聚合,有碱存在剧烈聚合并放热。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爆炸。加热或燃烧,可产生氰化氢和氮氧化物。

接触机会

丙烯腈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单体及化工中间体。用于制造腈纶纤维、丁腈橡胶、ABS工程塑料及某些合成树脂。在以上工作岗位均可接触。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广东茂名石油化工纺织联合总厂合成纤维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辽宁抚顺腈纶化工厂、山东淄博石油化工厂、山东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化工厂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完整皮肤及消化道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TCLo: 16 ppm/20M; 男性吸入LCLo: 1 gm/m3/1H; 儿童经皮LDLo: 2015 mg/kg。

大鼠经口LD50: 78 mg/kg; 吸入LC50: 425 ppm/4H; 经皮LD50: 148 mg/kg。小鼠经口LD50: 27 mg/kg。兔经皮LD50: 250 mg/kg。

属高毒类。人对其较敏感。在300~500mg/m^3下3~5分钟,出现上呼吸道粘膜灼痛和流泪; 在35~220mg/m^3下20~40分钟,除粘膜刺激症状外,还可出现头部钝痛、胸闷、兴奋和恐惧感,皮肤发痒。人对AN的嗅阈为46.4 mg/m^3。

经肺或皮肤很快吸收。经肺吸收后部分以原形自呼出气排出。体内分布以肝、肾、肺、脑较多。

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生成硫氰酸根或硫醇尿酸; 经非氧化途径生成氰乙基硫醇尿酸或直接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非酶性结合。代谢产物主要以硫氰酸盐、硫醇尿酸等形式自尿中排出。AN在体内有一定蓄积作用。

中毒机理与无机氰化物相似,AN在体内被分解游离出CNˉ,CNˉ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三价铁结合,阻碍其被还原成二价铁,使呼吸链代谢受阻,组织呼吸障碍,造成内窒息。CNˉ尚可和高铁血红蛋白结合,使血中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高,AN分子本身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醉作用。

临床表现

急性丙烯腈中毒是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丙烯腈所致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有粘膜刺激、局部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的疾病。中毒症状与氢氰酸中毒相似,但发病较缓,症状出现时间与接触剂量有关。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症状,多在接触后1~2小时内出现。

轻度中毒表现头晕、头痛、乏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手足麻木等症状、并可出现短暂的意识朦胧、口唇紫绀、眼结膜及鼻、咽部充血,尿硫氰酸盐含量增高,病程中血清AST(GPT)可增高。

一次大量接触后,可致重度中毒,于短时间内出现四肢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或昏迷。

AN污染皮肤可出现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疼痛、红肿、丘疹、水泡等。

高危人群为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明显的肝脏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疾病; 经常发作的过敏性皮肤病者,妊娠期妇女。

根据短时间大量接触AN史,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伴有上呼吸道和眼部急性刺激症状,结合尿硫氰酸盐测定、现场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患后方可诊断

急性AN中毒应与其他亲神经毒物中毒,脑炎、脑膜炎、中暑、急性胃肠炎等鉴别,也应注意与无机氰化物中毒鉴别。

处理

迅速移离现场,脱去被污染衣物,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液彻底冲洗被污染的部位,并反复湿敷。吸入氧气。对无症状者亦需医疗监护24小时。

可使用含巯基药物,如谷胱甘肽、L-半胱氨酸等。

对症治疗。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2 mg/m^3(皮); 美国ACGIH TLV-TWA 4.3  mg/m^3,A2(皮)

中国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7799-87

危规:GB3.2 类32162。原铁规:一级易燃液体,61138。UN NO.1093。IMDG CODE 3053-1页,3.2 类。副危险6.1 类。(抑制)

参考文献

[1]Ahmed E. Distribution and covalent interactions of 1-14C acrylonitrile in the rat. Toxicology 1982; 23:159.

[2]Willhite CC. Inhalation toxicology of acute exposures to aliphatic nitriles. Clin Toxicol 1981; 18:991.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