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酸二甲酯-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标识

中文名: 荒酸二甲酯;氰胺荒酸二甲酯;氰亚胺二硫代碳酸二甲酯

英文名: Dimethyl cyanoimidothiocarbonate;Dimethyl cyanoiminodithiocarbonate

CAS号:

RTECS:

分子式: C4-H6-N2-S2

理化性质

黄色或黄绿色结晶。有恶臭气味,有毒。熔点49~54℃。闪点110℃。

危险性

接触机会

是生产西米替丁原药的中间体。

侵入途径

皮肤。

毒理学简介

本品具有强致敏作用,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属Ⅲ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多在接触本品几小时或几天后发病。急性期主要表现暴露部位皮肤红肿、弥漫性或散在红色丘疹及斑块,伴瘙痒、烧灼痛及眼结膜充血肿胀。重症者可出现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皮炎,伴大量渗出,甚至发生全身表皮剥脱。

国内报道40余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未发现心、肺、肝、脾、肾及神经系统的明显损害。 

实验室检查C3a、C4a、嗜酸粒细胞计数均增高。

处理

皮肤、粘膜接触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皮炎的处理,参见<化学物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事故案例

1991年5月,某精细化工厂试生产荒酸二甲酯时,12名操作工均出现接触性皮炎。某42岁女加料工,发生散在性皮肤红疹,经当地治疗略有好转。一个月后,时值高温天气,未穿工作服上岗,当晚全身出现大量散在性红疹,畏寒发热,几小时后红疹逐渐融合成红色斑片,继之出现小疱,后融合成大疱,以致全身表皮破溃、坏死,露出红色真皮。经住院抢救治疗,最终表皮脱痂再生,住院45天痊愈。

1991年8月,某39岁男性农民电工因接触存放在荒酸二甲酯仓库里的电线、工具,皮肤出现小红疹,伴烧约感,经当地卫生院抗过敏治疗后好转。10天后为架线再次接触污染荒酸二甲酯的工具,当晚两前臂、手腕、双大腿伸侧即出现红疹,并逐渐蔓延融合成红斑,起水疱。后经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治疗,35天痊愈。

参考文献

庄莹,等. 荒酸二甲酯生产中的职业危害浅析.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1996;14(1):21~22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