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2,4,6-三硝基酚; 苦味酸; 卡巴酸; 苦硝酸; 黄色炸药; 2,4,6-Trinitrophenol; Picric acid; Carbazotic acid; Picronitric acid; Nitroxanthic acid; CAS: 88-89-1
理化性质
黄色结晶,有特殊苦味。分子式C6-H3-N3-O7。分子量229.11。相对密度1.763。熔点121.8℃。沸点>300℃(爆炸)。闪点150℃。自燃点300℃。蒸气密度7.9。水中溶解度1.22%(20℃)。1克溶于15ml沸水; 可溶于乙醇、苯。溶液呈酸性。振动或遇热易爆炸。其生成的大多数盐类更易爆炸,所以必须避免与金属接触。
接触机会
广泛用作炸药、对铅印刷板或钢和其它金属蚀刻剂、火柴和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烟火的制作、蓄电池、颜色玻璃、制革、感光乳胶、制药、化学试剂、纺织工业媒染剂的生产和使用中均可能接触苦味酸。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大连染料厂、焦作化工二厂
侵入途径
苦味酸及其盐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吸收。
毒理学简介
大鼠经口LD50: 200 mg/kg。
主要引起皮肤损害,有很强的刺激性,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0.0088~0.1947mg/m^3下,可发生暴露部位皮炎和上呼吸道炎症。
一般认为苦味酸属原浆毒,进入机体后以原形或其衍生物2-氨基-4,6-二硝基酚(苦氨酸)随尿排出。
苦味酸有似二硝基酚的作用,增高机体新陈代谢,即细胞氧化过程增加,体内热量增加,而利用障碍。
对人的推定致死量为1g。
IDLH: 75 mg/cu m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固态苦酸有明显的皮肤刺激作用,可引起各种皮疹,有时似猩红热皮疹。也可引起急性湿疹。常累及面部及口唇、鼻周围皮肤粘膜。皮肤、毛发、指甲黄染。亦能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苦味酸水溶液可引起皮肤过敏。
短期大量吸入苦味酸,可致暂时意识丧失,并可有衰弱无力、肌痛、无尿或多尿。
食入苦味酸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皮肤黄染、血尿和蛋白尿。大剂量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并引起出血性肾炎、急性中毒性肝病、昏迷甚至死亡。大剂量还可引起全身各组织黄染、包括眼结膜和玻璃体,并产生黄视。皮肤黄染有时可由黄疸引起。
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尿苦味酸或其衍生物测定,除外类似表现的疾病,综合分析,诊断不困难。
处理
吸入大量苦味酸后,立即停止接触,移至空气新鲜处。本品无特效解毒剂。
食入苦味酸后,注意病情变化。急救和治疗原则与内科相似。催吐或洗胃。给予牛奶。适当输液促排。静脉注射40%葡萄糖溶液20~40ml(促进本品转化为毒性较小的苦氨酸),加入维生素C 300mg。
皮肤接触,迅速用清水、肥皂水或2% 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皮肤损害,按接触性皮炎处理。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美国ACGIH TLV-TWA 0.1 mg/m3
美国MSHA STANDARD-air: TWA 0.1 mg/m3 (皮肤)
美国OSHA PEL(所有行业): 8H TWA 0.1 mg/m3 (皮肤)
澳大利亚: TWA 0.1 mg/m3, STEL 0.3 mg/m3, 皮肤
比利时: TWA 0.1 mg/m3, STEL 0.3 mg/m3, 皮肤
丹麦: TWA 0.1 mg/m3, 皮肤
芬兰: TWA 0.1 mg/m3, STEL 0.3 mg/m3, 皮肤
法国: TWA 0.1 mg/m3, 皮肤
德国: TWA 0.1 mg/m3, 皮肤
匈牙利: TWA 0.1 mg/m3, STEL 0.2 mg/m3, 皮肤
荷兰: TWA 0.1 mg/m3, 皮肤
菲律宾: TWA 0.1 mg/m3, 皮肤
波兰: TWA 0.1 mg/m3
瑞士: TWA 0.1 mg/m3, STEL 0.2 mg/m3, 皮肤
土耳其: TWA 0.1 mg/m3, 皮肤
英国: TWA 0.1 mg/m3, STEL 0.3 mg/m3, 皮肤
保加利亚,哥伦比亚,约旦,韩国 参照美国 ACGIH TLV
新西兰,新加坡,越南 参照美国 ACGIH TLV
危规:GB1.1类61813。原铁规:爆炸品,13016。UN NO.0154。IMDG CODE 1110页,1.1类。2,4,6-三硝基苯酚(含水≥30%)列入4.1 类。
参考文献
[1]Gosselin RE,et al. Clinical Toxicology of Commercial Products. 5th ed. London: Williams and Wilkins,1984:Ⅱ197~198.
[2]Marshalls. Handbook of Toxic and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Carcinogens. 2nd ed. New Jersey: Noyes Publications,1985:729~731.
[3]陈志周,主编.急性中毒.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5:296.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