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芥-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硫芥; 芥子气; 二氯二乙硫醚; Sulfur mustard; Mustard gas; Bis(2-chlroethyl)sulfide; β,β-Dichloroethylsulfide; CAS:505-60-2

理化性质

无色到至黄色油状液体,有大蒜气味; 工业品呈深褐色。分子式C4-H8-Cl2-S。分子量159.08。相对密度1.2741(20/4℃)。凝固点14.4℃。沸点217℃(分解)。蒸气密度5.4。蒸气压0.012kPa(0.09mmHg 30℃)。挥发度0.62mg/l(20℃)。易溶于有机溶剂脂肪和油中。25℃水中溶解度48ppm。常温下缓慢水解成盐酸和无毒的二羟二乙硫醚; 煮沸、搅拌并加碱(如2%碳酸钠)可加速水解。易被含活性氯的物质,如漂白粉、氯胺、次氯酸钙及氧化剂破坏而失去毒性; 但在强氧化剂如硝酸(长时间加温)、高锰酸钾(加温并有硫酸存在时)作用下可产生仍有糜烂作用的芥子砜。遇热、明火可燃。

接触机会

本品为化学战争毒气。生产、贮存、使用及销毁过程中均可有接触。

侵入途径

主要经皮肤吸收中毒。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23 ppm/10M; 经皮LDLo: 64 mg/kg。

大鼠吸入LC50: 100 mg/m3/10M。小鼠吸入LC50: 120 mg/m3/10M。兔经皮 LD50: 40 mg/kg。

经皮肤或呼吸道侵入血液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以肾、肝、肺含量最多,骨髓含量很少,在体内主要以二羟二乙硫醚形式从尿中排出。

为高毒类糜烂性毒剂。液滴态芥子气使人皮肤起大疱的剂量为0.2mg/cm^2。

地面污染浓度10.6mg/m^3,对无防护或无消毒措施人员有杀伤作用。半数杀伤浓度为1000mg/m^3。1mg/m^3浓度可导致眼损伤。

中毒机理:强烈刺激、腐蚀皮肤、粘膜。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致骨髓损害,抑制蛋白分解酶及磷酸激酶,特别严重抑制己糖磷酸激酶,致使糖代谢障碍和组织营养失调,促进蛋白质及脂肪分解。

临床表现

皮肤损伤: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继之变青紫色,可有色素沉着; 易形成水疱、糜烂、溃疡、不易愈合。多发生于暴露部位,衣服摩擦处及皮肤柔嫩多汗部位。

眼损伤:急性结膜炎,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白翳、穿孔,可致失明。

呼吸道损伤:出现鼻、咽炎,声音嘶哑、喉水肿,剧烈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易引起肺水肿和继发感染; 坏死的支气管粘膜脱落可致窒息,常有伪膜咳出。

消化道损伤:服染毒食物或吞咽染毒唾液而引起。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大便恶臭。严重损伤时可很快引起出血性肠炎或溃疡穿孔而死亡。

尚可引起头痛、头晕、无力、嗜睡、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症状; 血红细胞、白细胞最初升高,2~3天后可突然降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早期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后可致休克; 体温升高,血乳酸和酮体含量增加,尿肌酸、肌酐、硫磷排泄增加。

诊断:

a.中毒人员曾在染毒区停留过,无个人防护或防护不严或曾误食染毒水或食物。

b.临床特点:染毒时无症状,经一定潜伏期后出现眼、皮肤、呼吸道及全身症状。

c.毒剂鉴定:取皮肤、服装上的毒剂液滴及可疑染毒水及食物进行毒剂鉴别。

鉴别诊断:轻度眼损伤与刺激性气体相鉴别; 呼吸道和消化道损伤应与上呼吸道炎和胃肠道感染相鉴别; 皮肤损伤要与高温、低温等物理因素所致烧伤、冻伤以及丹毒等相鉴别。

处理

皮肤损伤:用1:5漂白粉浆涂皮肤,3~5分钟后用水冲洗,然后按一般灼伤处理。

眼损伤:立即用净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及早使用抗生素溶液滴眼。

呼吸道损伤:对症处理。可吸入抗烟剂(乙醚20ml,氯仿及酒精各40ml、氨水5~10滴,混合制成1~2ml安瓿50~100支)1~2支。如吸后症状未见改善,5~10分钟后再吸2支。防治肺水肿,突然呼吸困难,有喉水肿或坏死膜阻塞气道时即行气管切开。

口服:用2%碳酸氢钠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口服活性碳。腐蚀症状明显时需防止上消化道穿孔。

早期应用25%硫代硫酸钠40~50ml静注,以后每隔1,3,5小时各注25ml,注速5ml/分。

对症治疗。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芬兰,致癌物

法国,致癌物

德国,致癌物

瑞典,致癌物

瑞士,致癌物

危规:GB 6.1 类61595。

参考文献

[1]文保元,主编.急性中毒手册.青岛:青岛出版,1988:557~558.

[2]陈志周,主编.急性中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18~926.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