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氯乙烯-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1,1-二氯乙烯

通俗名或商品名:1,1-二氯乙烯; VDC; UN 1303; C2H2CL2; MAT25070; RTECS KV9275000

 

化学家族:卤素  卤代烃类

 

第二部分  结构和成分

成分:1,1-二氯乙烯

CAS 编号:75-35-4

EC编号(EINECS):200-864-0

纯度: >99.9

成分:??               此处原稿似有误!

CAS 编号:150 –76-5

EC 编号(EINECS):205-769-8

纯度:0.020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NFPA类别(0-4级):健康=2级 易燃性=4级 反应性=2

WHMIS分类:BD2

EC分类(指定):F+ 极易燃  Xn 级危害

R12-20-40  (R分类可能会与单独研究资料不一致)

 

毒性概况:

物理性状:易挥发液态

颜色:无色

气味:略甜

主要健康危害:吞入、呼吸道刺激性、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中枢神经抑制

物质损失:易燃液体和气体,气体易造成火灾,能聚合,容器会爆炸,过长时间储存会产生过氧化物。

可能引起的不良健康效应:

吸入:

短期接触:刺激、酒醉症状、肺充血、肝损伤、惊厥

长期接触:肾损伤、肿瘤

经皮:

短期接触:刺激(可能较严重)

长期接触:与短期接触效应相同

经眼:

短期接触:刺激(可能较严重)、眼睛损伤

长期接触:与短期接触效应相同

消化道:

短期接触:??????

长期接触:与短期接触效应相同

致癌性:

OSHA:无

NTP:无

IARC:无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吸入:立即转移至无污染区域,使用有背囊的面罩或类似器械机进行人工换气(急救呼吸),

尽快就医观察。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同时用大量肥皂水或温和洗涤剂冲洗至少15-20分钟,直

至没有化学物残留。必要时就医观察。

眼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或普通盐水冲洗,直至无化学物残留,冲洗时眼睛要上下转动。

立即就医观察。

消化道:如有呕吐,保持头低于身体以防止呛吸。如有必要,立即就医观察。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比重大于空气。蒸气或气体能扩散到远处,遇火源易燃烧并易复燃。

气体混合物在温度高于闪点时易爆炸。容器遇热易爆炸。

灭火剂:       常规干性化学灭火剂、二氧化碳、水、灭酒精泡沫剂

大火时用喷雾状水灭火或灭酒精泡沫剂

灭火方法:如无危险,立即将转移至无火地带。用喷雾状水冷却容器直至火完全熄灭,远

离该容器,在货车或仓库里可用无人操纵的固定支架或有监视器的龙头喷水冷却容器,直

至火完全熄灭。如无法采用上述措施,则用以下措施防范:撤离无关人员至安全地带,隔

离危险地带并严格限制进入,让火烧。如通风安全设施有渐增声响或容器因受热变色则立

即撤离。对于槽罐、铁路槽车、槽车的安全半径为800米(1/2英里)。除非可控制泄露,

否则不要试图灭火。用喷雾状水灭火,不要用高压水冲淋至其飞溅。用水雾冷却容器直至

火熄灭。在有防护或安全距离外喷施水。避免吸入任何溢出物或燃烧产物。呆在上风向,

不要呆在地势低处。用水灭火可能无效。

闪点:14F(-10°C)

 

易燃下限:5.6%

易燃上限:11.4%

自燃点:855°F(457°C)

 

第六部分:外泄应急处理

空气泄露:用水雾减少空气中浓度,呆在上风向,不要呆在地势低的地方。

土壤泄露:挖泻湖、池塘、深坑用以容纳泄露物,筑堤以备后处理。用沙或其他不燃性物

质吸收之。

水泄露:       用溶剂吸收后存放于适当容器中。用器械收集溅出物。

职业泄露:避免热、火花、火星或其他任何易燃物品。转移任何可能引燃物。如果没有人

身危险,立刻阻止泄露。用水喷雾减少空气中浓度。少量溅出:用沙或其他不燃性物质吸

收。将溅出物收集于容器中以进一步处理。大量溅出:筑堤以备后处理,撤离无关人员至

安全地带,进行隔离并严格限制进入。呆在上风向,不要呆在地势低处。如泄露超过或相

当于RQ(美国SARA 304级),则汇报当地急救处理委员会和州立急救反应委员会。如泄

露出现在美国并相当于CERCLA 103级,通报国家急救反应中心(号码8004248802,

2024262675)。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和储存

按现行规则和标准储存和处理,按照美国OSHA 29 CFR 1910.106.规定储存。需捆绑存放于地上。存放于干燥、阴凉、通风地带,避免光照。避免与禁忌物一同存放。存放于户外或一单独房间,与易燃性液体一起存放。存放于密闭容器中,容器必须有高压释放装置。避免热、火花、火星或其他易燃物。检测容器内容物浓度。低温或冰冻易产生过氧化物,应避免。不要进行蒸发、过滤和干燥等处理。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1,1-二氯乙烯

1 ppm (4mg/m3) OSHA TWA

5 ppm (20mg/m3)ACGIH  TWA

20 ppm (80mg/m3)ACGIH  STEL

通风设备:提供局部排气设备或全面通风设备。如浓度达爆炸浓度时,通风设备需有抗爆

能力。确保与现行接触限值一致。

眼睛防护:佩戴有面罩的防护眼镜,工作现场应有紧急眼冲洗设备和快速淋浴设备。

衣着防护:穿合适的化学防护服。

手套:戴化学防护手套。

呼吸器:以下的呼吸器及其最高使用浓度摘自NIOSH和OSHA

可检知浓度情况下:任何全面罩的独立呼吸器,使用加压或正压式呼吸器。

任何全面罩的氧气呼吸器,使用根据需要加气调控或其他正压式呼吸器,并有一单独分离的供氧设备。

撤离:任何带有防有机气体过滤罐及全面罩的空气净化呼吸器。

任何适当的逃离设备,独立的呼吸装置。

未知或紧急危及生命健康的浓度:任何全面罩的氧气呼吸机,使用根据需要加气或正压式

呼吸器,并有一单独分离的供氧设备。任何全面罩的独立呼吸器。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物理性状:液态

颜色:无色

物理形态:挥发性液体

气味:微甜

分子量:96.64

分子式:C2-H2-CL2

沸点:86-90 F  (30-32°C)

冰点:-188 F  (-122°C)

饱和蒸气压:400mmHg (14.8°C)

气体密度:3.4(空气=1)

相对水重力:1.213 (水=1)

水溶性:0.04%(20°C)

PH:无

挥发性:无

嗅阈:500ppm

蒸发率:无

粘滞性:无

水油分配系数:无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反应性:能形成爆炸性过氧化物。保持避免温度在-40°C下。

避免接触热、空气、光或雾气并检测容器内容物。会聚合。密闭容器会自己爆炸。

避免情况:热、火花、火星及其他易燃物

禁配物:酸、金属、氧化性物质

有害分解物:热分解产物:光气、碳氧化物、卤化复合物

聚合危害:会聚合,避免热、光并检测容器内容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1,1-二氯乙烯:

毒性资料:

毒性资料:6350ppm/4h 大鼠吸入 LC50;200mg/kg 大鼠经口  LD50;

836mg/kg 大鼠经口 LD50

致癌性:IARC:人类资料不充分,动物资料有限,属3类致癌物;

ACGIH:A3—动物致癌物

局部效应:皮肤和眼有刺激性

急性毒性:经口

吸入有轻微毒性

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肝脏

致癌性资料:有

致突变资料:有

生殖毒性资料:有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鱼类毒性:74000 ug/L 96h  LC50(死亡)浅蓝色食用大太阳鱼(????)

无脊椎动物毒性:224000 ug/L 96 h  LC50(死亡) ?虾

水藻类毒性:>712000 ug/L  96 h EC50 (光合作用)   硅藻(??)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美国EPA 40 CFR 262.有害物编码:U078; 危害性废弃物编码:D029。

等于或大于美国EPA 40 CFR 262.规定浓度的,按该规定处置。规定浓度:0.7mg/l。遵守现行有关法规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

US  DOT 49 CFR 172.101. 运输名称(UN 号码):UN1303;

危害分级:3;

包装分级:一级;

标签:易燃液体

 

第十五部分:有关法规

美国法规:

TSCA 目录:是

TSCA 12(b) 出口通告:无

CERCLA 级:103(40CFR302.4):是

1,1-二氯乙烯:100 LBS RQ

SARA 级 302 (40CFR355.30):否

SARA 级 304 (40CFR355.40):否

SARA 级 313 (40CFR372.65):是

1,1-二氯乙烯:SARA危险目录,SARA分级 311/312 (40CFR370.21):

急性:有

慢性:有

易燃性:有

反应性:有

突然泄露:是

OSHA 安全评价 (29CFR1910.119):否

州立法规:

加里佛尼亚州 65条无有关1,1-二氯乙烯规定

欧洲法规:

EU编号(EINECS):200-864-0

R 12:极易燃

R 20:吸入有害

R 20:可能有不可逆的不良效应

S 2:放置于儿童活动范围外

S7:置于密闭容器中

S16:避免接触易燃物,禁止吸烟

S29:不要倾倒与排水沟

浓度限值:

C>=12.5%  Xn  R 20-40

1%<=C<12.5% Xn  R 40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