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仿-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表时间:2011-10-31浏览次数: 评论: 分享: 顶: 踩:

品名

氯仿;  三氯甲烷; Chloroform;  Trichloromethane; Freon-20; CAS:67-66-3

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气味似醚。分子式C-H-Cl3。分子量119.39。相对密度1.4832(20/4℃)。熔点-63.5℃。沸点 61.26℃。蒸气密度 4.12。蒸气压 13.33kPa(10.4℃)。本品1.0 ml溶于约200ml水(25℃); 能与乙醇、苯、乙醚、石油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油相混溶。液态氯仿侵蚀某些塑料、橡胶、涂层。不易燃烧。氯仿在光的作用下,  能被空气氧化产生光气、氯化氢。 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剧烈反应:(丙酮 +  一种碱)、铝、乙硅烷、锂、镁、四氧化氮、钾、(过氯酸 + 五氧化二磷)、(氢氧化钾 + 甲醇)、叔丁醇钾、钠、甲醇钠、钠钾、(氢氧化钠 + 甲醇)。

接触机会

氯仿是最早用作吸入麻醉剂之一,由于其对肝脏、肾脏有毒性,现已废用于麻醉和制药。目前工业上主要用于合成碳氟化合物F22冷冻剂和火箭燃料及生产聚四氟乙烯化合物中,作为甲基化剂的原料。也用作脂类、树脂、橡胶、油漆、生物碱, 磷和碘的溶剂及合成纤维、塑料、杀虫剂、萃取剂、防腐剂。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 上海天源化工厂、上海电化厂、济南历城县农药厂、齐齐哈尔榆树屯电化厂、山东张店农药厂、杨州农药厂、江苏泰州电解化工厂、天津化工厂、北京农药二厂、自贡市鸿鹤化工总厂、石家庄制药厂、株州化工厂

侵入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亦可经皮肤吸收或误服致中毒。

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LDLo: 2514 mg/kg; 吸入TCLo: 10 mg/m3/1Y; LCLo: 25000 ppm/5M; TCLo: 5000 mg/m3/7M。

大鼠经口LD50: 908 mg/kg; 吸入LC50: 47702 mg/m3/4H。小鼠经口LD50: 36 mg/kg。 小鼠吸入LCLo: 23 gm/m3/56M。

中毒机理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和麻醉作用。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脏使血压下降,心脏骤停,因休克和室颤死亡。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它使心肌对儿茶酚胺易感性增高有关。也可抑制呼吸中枢致死。氯仿可蓄积于肝脏, 实验动物可见肝肿大、中毒性肝病和脂肪肝。中毒死亡动物剖检见肝、肾、心肌脂肪浸润。

人吸入蒸汽120mg/m3, 5~10 min, 死亡; 70~80mg/m3为麻醉阈浓度; 30~40 mg/m3呕吐、头晕感 ; 5 mg/m3,5min后有晕眩、恶心 ; 1.9mg/m3 明显气味,耐受30min,无不适; 1.0~1.5mg/m3为嗅觉阈。

氯仿吸收后,约有 30~50% 于15分钟内由肺以原形排出。部分可进入乳汁, 可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肾脏的浓度不增高。部分在体内分解,以氯化物形式由尿中排出。吸入 8 小时后,血液中可测出微量。

临床表现

中毒后主要受损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肝和心脏。高浓度吸入可引起麻醉,抑制呼吸中枢及心脏。中毒初期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温热以及粘膜刺激症状。饮酒及酒癖者的兴奋阶段明显。以后可出现精神错乱、不安、手震颤、消化障碍、食欲减退、黄疸、肝脏肿大及代谢变化,尿糖、尿少、呼吸浅表,反射消失和昏迷。严重中毒者可发生呼吸麻痹和心室颤动。同时可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有贫血和白细胞增多。临床曾报道一例亚急性中毒(制药工人),接触氯仿数日后,在家中发现呈麻醉状态,连续 3天昏睡,6个月未完全康复。经治疗,遗有呼吸困难现象。氯仿有迟发的临床特点。液体氯仿可造成皮肤脱脂和化学性灼伤,并可引起皮炎和湿疹。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有明显的接触史以及中枢神经抑制及肝、肾、心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血中氯仿浓度及尿中氯化物的检测可作为接触指标。需与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心脏、肾脏疾患鉴别。

处理

将病人迅速移离现场,置新鲜空气中,并注意保暖。

吸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氧气。酌用兴奋剂。忌用肾上腺素。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无特效解毒剂。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中国MAC 20 mg/m3(1996)

美国ACGIH TLV动物致癌物

美国ACGIH TLV-TWA 49 mg/m3 (10 ppm)

美国MSHA STANDARD: air-CL 50 ppm (240 mg/m3)

美国OSHA PEL(所有行业): CL 50 ppm (240 mg/m3)

埃及: TWA 10 ppm (50 mg/m3)

澳大利亚: TWA 10 ppm (50 mg/m3), 致癌物

奥地利: TWA 10 ppm (50 mg/m3)

比利时: TWA 10 ppm (49 mg/m3), 致癌物

丹麦: TWA 2 ppm (10 mg/m3), 致癌物

芬兰: TWA 10 ppm (50 mg/m3), STEL 20 ppm, 皮肤,致癌物

法国: TWA 5 ppm (25 mg/m3), STEL 50 ppm (250 mg/m3), 致癌物

德国: TWA 10 ppm (50 mg/m3), 致癌物

匈牙利: STEL 10 mg/m3

印度: TWA 10 ppm (50 mg/m3), 致癌物

日本: TWA 50 ppm (240 mg/m3),致癌物

荷兰: TWA 10 ppm (50 mg/m3)

菲律宾: TWA 50 ppm (240 mg/m3)

波兰: TWA 50 mg/m3

俄罗斯: TWA 50 ppm

瑞典: TWA 2 ppm (10 mg/m3), STEL 5 ppm (25 mg/m3), 致癌物

瑞士: TWA 10 ppm (50 mg/m3), STEL 20 ppm (100 mg/m3)

泰国: TWA 50 ppm (240 mg/m3)

土耳其: TWA 50 ppm (240 mg/m3)

英国: TWA 10 ppm (50 mg/m3), STEL 50 ppm (225 mg/m3)

保加利亚,哥伦比亚,约旦,韩国 参照美国 ACGIH TLV;

新西兰,新加坡,越南 参照美国 ACGIH TLV

危规: GB 6.1 类 61553。原铁规: 有机有毒品, 84002。UN NO.1888。IMDG CODE 6052-1页, 6.1 类。

参考文献

施玉兴等.三氯甲烷中毒14例临床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10(4):220     

本内容搜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