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卫生检测采样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12-11-13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已于2002 年6 月1 日起实行。由于GBZ2-2002中,职业接触限值由原来的最高容许浓度(MAC)变更为最高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 A )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样品采集提出了不同要求。

调查中发现,在贯彻和执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样品采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偏差。为了正确地贯彻和执行GBZ2-2002,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完善和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样品采集。

缺乏现场调查和工人的工作写实

现场调查和工人的工作写实对于进行正确样品采集和结果的处理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才能了解工厂的生产情况,明确有害因素的种类,以及存在的状态,从而确定有害因素的采样方法。对于同一种有害因素,由于其存在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接触限值是不同的。在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配套检测标准方法适用范围中,都明确地指出适用的有害因素的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场所的现场情况复杂,每个场所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应按照采样规范有关要求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明确生产的原材料、辅料和可能的中间产物,确定需要检测的有害因素。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确定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标准,明确工作场所工人的工种和人

数,每种工种实际工作的情况,如工人的工作岗位、接触的有害因素种类,哪种工种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最高等,从而确定样品采集的对象和采样点,样品采集的时间段和样品采集的方法。对于工人流动性工作的特点,还应当对工人具体的流动地点以及所进行的操作和接触有害因素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应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工人工作情况以及使用防护用品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样品的采集以及检测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未按照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采样

目前,当职业卫生标准接触限值是最高容许浓度的化合物时,大部分单位一般能够正确地进行样品的采集;而对于职业接触限值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化合物,往往只进行STEL(短时间接触)的样品采集,没有针对TWA(时间加权平均)样品的采集,致使在检测结果与评价报告中只应用部分卫生标准。而根据GBZ2-2002 的要求,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必须进行时间加权平均的监测。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对STEL 进行监测;如果现场有害因素浓度的变化不大,可以不进行监测;如果现场有害因素浓度的变化较大,必须在浓度变化大的地点,浓度最高的时间段,进行STEL 的样品采集和检测。

样品采集方法不正确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最高容许浓度是工人工作时间内任何时间均不允许超过的限值,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工人在短时间( 一般为15min)内不允许超过的限值,所以在进行M A C 或S T E L 样品采集时,应在工人工作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调查确定的可能接触浓度最高的时间段,分别进行多次样品采

集,从而捕捉到工人瞬时或短时间接触化合物浓度最高的样品。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往往为了节省时间,采用双泵或三泵型大气采样器同时采集2~3 个样品,以达到采集3 次样品的要求;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没有满足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时段的采样要求,在结果计算中只能取2~3个样品的平均值作为这一点的一次测定结果。

选择的采样仪器不正确

在选择采样仪器时,应根据实际样品采集需要的流量选择采样仪器,一般应选择需要的流量在仪器的流量范围刻度内,且应置于刻度的中间为好。目前,常用的粉尘采样器的流量范围在5~30L/min,对于粉尘样品的采集,一般需要流量在15L/min,是符合要求的。而对于进行金属类化合物样品的采集,一般要求样品采集的流量在5L/min,

若选用5~30L/min 的粉尘采样器,其采样体积的准确性较差。而目前普遍存在使用粉尘采样器的最低刻度线流量进行铅烟、锰烟等样品的采集,此时流量转子很不稳定,样品的采样体积误差较大,故应选择采样流量在2~10L/min 的采样器。

没有进行流量校正

对于长时间样品的采集,应在样品采集前和样品采集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特别是用吸附剂管进行采集时,由于气流通过的影响,通过吸附剂管气体的实际流量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当在样品采集前和样品采集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分别记录流量,实际流量以前后流量的算术平均值计。

采样时作空白对照样品的方法不正确

为了对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在工作场所进行样品采集的同时,需要作空白对照样品。由于大家对空白对照样品制备中“除不采集样品外,其他操作同样品”理解不同,致使在实际应用中发生多种错误性的操作。正确的操作是将准备好的进行样品采集的滤膜采样头、活性炭管或吸收管等同其他采集器一齐带至现场,在进行样品连接采样泵的地点(即准备样品采集的地点),将采集器的进出气口打开,稍后(约与样品连接到采样泵的时间相同),分别封闭采集器的进出气口,对于实际样品需要现场取出的滤料、吸收液,空白对照样品也应同样品一样在现场取出,并且操作相同,空白对照样品应与其他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

样品采集记录信息不充分

样品采集时,应在样品采集的同时,记录样品的采集时间,而大多数样品采集记录没有采集样品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只是笼统地注明实际采集的时间,如15min、10min 等。样品采集完成后,在进行结果计算或结果评价时,往往不能弄清各个样品的实际时段和各个样品之间的关系,如是上午或下午不同时间进行的样品采集,还是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段的重复采样,因此,在结果确定和评价中就不具有针对性。

总之,工作场所及空气样品的特点是复杂和多变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样品的采集只有做到规范操作,正确运用标准,才能采集到真实的样品,为正确检测和评价打好基础。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