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文化网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指标安全承诺

发表时间:2012-04-19 来源:职业卫生网 浏览次数: 评论: 顶: 踩: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等等,每一条口号都意义非凡。事实上,很多企业喜欢将其中一条甚至几条搬来,作为本企业的安全理念,并且在企业内部挂得到处都是,代表了管理层对安全的承诺。但是,究竟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从制度制定、管理执行、教育培训、奖惩、人事、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将之落到行动上呢?

评价企业的安全承诺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安全承诺内容”、“安全承诺表述”、“安全承诺传播”和“安全承诺认同”,前两项侧重于承诺的内容,后两项着重评价承诺的效果。国家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估准则》对企业“安全承诺”给出的定义是:“由企业公开做出的、代表了全体员工在关注安全和追求安全绩效方面所具有的稳定意愿及实践行动的明确表示”。

核心价值观是承诺的主要内容

对安全承诺进行评价,首先就要考察内容的完整性,承诺应包含安全价值观(核心安全理念)、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目标。作为最重要指标之一的安全价值观,对其评价的重点为:企业是否已确立、并通过精练、准确地语言表达一种或者明确或者隐含的安全观念,这种观念将统领并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选择、一切愿望和一切行为的方法与目标。成为企业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标准和原则。

当企业的生产、研发、市场、技术改造、人事安排、资金投入等经济行为与安全生产出现或可能矛盾时,企业的相关决策就会明显受到安全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对安全价值观的评价,很多时候要用典型决策过程和处理结果作为佐证。

安全愿景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所描述的企业在安全问题上未来若干年要实现的志愿和前景。”对安全愿景的评价侧重在是否具有如下特点:是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共同持有的;发自内心、不懈追求的志愿和前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可以成为新的现实;有清晰的画面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一个好的安全愿景不仅仅是一个设想,而应该是变为人们心中深受感召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由一个想法所激发,而一旦发展成一群人的众望所归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可以创造出众人一心、天道人愿的感觉,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

不做夸大其词、模棱两可的承诺

《准则》4.2.2要求“企业的安全承诺在阐述和表达上应完整准确,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独特性和感召力。”同时《导则》中也强调,“安全承诺”应具有“代表性”、“明确性”、“稳定性”等,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评价指标呢?因为一个完整的“安全承诺”是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灵魂,它决定着一种安全文化与另一种安全文化的本质区别。

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再健康,再漂亮,却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灵魂的文化,形式上再令人眼花缭乱,结果也注定很快消亡。一个企业的文化灵魂,不仅要有,而且一定要被人们能清晰地感知,并被深刻地感召。只有这样,才会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融进血液,根植在潜意识中,最终体现为行为习惯。

成功的“理念”或“价值观”的表述必须完整、准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某些模棱两可的概念定义,含混不清的观点阐述,让你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理解,结果还是云里雾里。而言简意赅,清楚明白地表述,对受众无疑是一种享受。

现实中,有些企业归纳、提炼的企业理念、口号、核心价值,经常会出现表述上的缺陷,造成受众接受和理解上的障碍和无法产生共鸣的后果。尤其是在借鉴国外的文化时,由于是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没有做到信、达、雅,翻译后变得生涩难懂、味如嚼蜡。

“安全承诺”的表述上应该有创新,具有独特的阐述角度、语言风格和感染力,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更不能明显地“山寨”。同时要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令人振奋,引发共鸣。一般来讲,感召力来源于对受众内心憧憬的激发,内在情感的调动。所用文字既真实可信,又富有激情。通常,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更容易产生感召力。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安全承诺

企业的安全承诺需要在内部及外部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传播,涉及不同的传播方式,选择适当的传播频度,达到良好的认知效果。从这些要求中,不难看出,评价“安全承诺”传播,要从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传播频度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

传播范围分为内部和外部,这里说的内部,是指“企业大墙内”,包括企业内部所有员工,也包括在企业内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承包商和其员工。外部范围视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至少要包括员工家属、生产经营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协作商等、客户群体和所在社区公众等。

传播频度,是指时间安排与空间分布。在首次传播后,把握适当的时间间隔,采取不同方式重复传播,直到受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所有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体,在空间上应分配合理,使受众方便、快捷的易获取相关信息。选择合理的传播载体,使其更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与媒体偏好,从而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中,传播方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元素,往往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比如,对教育程度较低、年轻好动的员工,采用开会听报告的方式,可能不如组织某种互动式活动效果好,与其读书、看报,也许不如读一本“XX”,听一次讲座,不如看一段动慢。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往往决定效果。

员工认同度最终决定安全承诺的价值

企业安全承诺的价值体现为:“能否得到全体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深刻理解和广泛接受,企业领导能否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全体员工能否切实把承诺内容应用于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实践当中。”

经过各种方式的传播,员工对全承诺”的内容,可能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有较高的“知晓率”。但“知晓率”高,并不代表“共鸣程度”也同样高。员工熟知“安全承诺”的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对其内涵就有深刻理解和充分认可,也不代表对其内涵广泛接受和真心拥护。而这些,又对员工是否愿意实践“安全承诺”起决定性作用。

企业领导层,特别是核心决策层必须身体力行地兑现与实践“安全承诺”,做出表率和示范。评价领导的行为时,要从特定的组织领导行为和非领导行为两方面进行。前者,是一种“角色性”行为,后者,是领导回归普通人的“非角色”行为,两者都十分重要。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很通俗的比喻,“老板,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天花板”。

说到底“安全承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安全承诺的内容完全融化进企业组织与全体组织成员的安全实践中,体现于所有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与行为习惯中,才是根本目的,从而引导、促进一种先进安全文化的形成。总体而言,安全承诺的内容是一套理念、目标或准则,而承诺的方法、文字的表述以及谁来承诺等则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因素。

承诺什么、如何承诺、承诺认同和承诺兑现,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不如不说。

我要评论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验证码:

<>
职业卫生网微信二维码